2024年5月25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西安交通大学主办,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承办,《社会保障评论》编辑部协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早、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董新宇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林义、席恒,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岳经纶、张思锋,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鲁全,副秘书长杨俊等出席论坛。论坛开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梅红教授主持。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农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常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等105所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专家学者和学生代表等190多人参加会议。

孙早致辞

梅红主持
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早教授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社会保障是推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制度保障,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面临着人口结构变迁、数字化转型、新业态涌现等多重挑战,亟需在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中破题前行,本次论坛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创新”为主题,恰逢其时、意义深远。他表示,西安交通大学历来高度重视“大文科”的振兴与发展,学校社会保障学科构建了覆盖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体系,建立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优秀师资队伍,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打造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高地。他指出,青年学者是学术创新的生力军,也是社会保障改革的践行者,应立足国情、放眼世界,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初心,善用新技术、新方法破解复杂命题,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董新宇致辞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董新宇教授代表承办单位对与会嘉宾、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作为中国社会保障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始终秉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使命担当,勇立时代潮头,积极探索创新。他表示,期待大家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深入探讨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趋势、新路径、新方法,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筑牢学科支撑。

郑功成讲话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教授对本次青年学者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具体操办本次论坛的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此次青年学者论坛参会人员规模、论文投稿数量等方面创历届新高,青年学者论坛的平台吸引力、学术影响力、社会知名度、专业权威度在不断提升。结合会议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社会保障理论和实践创新”,他和大家分享了如下三点:一是深刻认识进一步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他指出,面对社会保障改革初期存在的路径偏差以及在这一公共领域私有化、市场化取向导致的制度性缺陷,以及老龄化、数字化等新挑战,特别需要切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优化现行制度设计,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需要明确社会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与目标。他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指向,确保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支撑起人民世代福祉、维系国家长治久安;三是要积极为进一步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改革提供理性的智力支持。他强调,正确的理念能够引领制度转型与实践成功,而错误的理念则可能导致行动失败,希望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者尤其是青年研究者们能够秉持专业价值观,积极主动为我国社会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理性的智力支持,共同推动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性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鲁全主持大会报告会
随后,论坛进入大会报告环节。报告会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鲁全教授主持。

王立剑作报告

岳经纶点评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立剑作了题为“可持续视角下人口与社会保障协同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的报告。他在系统诠释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与社会保障相关的人口高质量发展“后顾之忧”、社会保障可持续性是助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的基础上,他从需求侧的现实诉求、供给侧的动态要求、共同目标的价值引领、走出困境的共同追求深入分析了可持续视角下人口与社会保障协同发展的逻辑理路。随后,他围绕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可持续视角下人口与社会保障协同发展的关键议题。最后,他从提升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理念、提升社会保障可持续性的关键路径、提升社会保障可持续性的对策建议探讨了可持续视角下人口与社会保障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中山大学教授岳经纶对王立剑教授的汇报进行点评,他指出,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人口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关键议题,人口发展和社会保障密切相关,且都面临可持续问题,从协同视角把二者关系做紧密阐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贾玉娇作报告

林义点评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大学教授贾玉娇作了题为“关系执行力:理论内涵、内在机理与实践类型——以社会救助政策为例”的报告。她以社会救助政策为例,从关系执行力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政策执行的理论内涵、内在机理及实践类型。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揭示了政策执行者在复杂情境下,如何通过培育、累积、转化与活化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在政策价值目标导向与刚性底线约束下,实现政策的积极复合执行,进而形成关系执行力。研究详细解析了关系执行力的内涵,并重点探讨了社会救助政策执行中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积极复合的四种的实践模式,具体包括张弛有度的协作式执行模式、以柔克刚的策略式执行模式、同舟共济的行政式执行模式和循环累积的推进式执行模式。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林义对贾玉娇教授的报告进行点评,他认为该研究以小见大,扎根实践,关注基础理论,能够在理论动态发展中支撑制度的完善发展。

张浩淼作报告

席恒点评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四川大学教授张浩淼作了题为“农村生育支持体系建构路径研究——基于社会质量理论视角”的报告。她从政策和学理层面剖析了农村生育支持体系建构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生育支持体系的科学内涵,同时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深入解析了社会质量理论在我国农村生育支持体系中的价值。随后,她指出了当前农村生育支持体系建设面临的多维困境,并围绕加强农村生育支持体系的顶层设计、筑牢农村生育友好型社会基础、保障农村家庭生育权利、提升农村女性生育权益保障提出农村生育支持体系建构路径。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席恒进行点评发言,他认为张浩淼教授关注的农村妇女生育支持体系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基于中国国情探讨生育支持体系问题瓶颈,同时从社会质量理论视角思考农村生育支持体系建构路径,能够为针对农村女性的生育支持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黄冠作报告

张思锋点评
常州大学教授黄冠作了题为“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基本发展规律”的报告。他指出,社会保障的创设根源于生产力发展阶段中社群安全需求的演进,并随着生产力提升逐步发展为独立的社会活动领域。通过批判性整合历史唯物主义、结构功能主义、风险社会化理论及制度分型理论,构建了基于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体系,揭示了社会保障发展的内在逻辑。他前瞻性地推演了数智时代社会保障的演变趋势,提出应对数字化、智能化挑战的路径,总结了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为社会保障研究提供了哲学层面的创新视角与未来方向。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张思锋进行点评,他认为黄冠教授的研究选题前沿,分析思路清晰,运用唯物主义的理论依据和历史实践总结的方法,关注安全需求,抓住了社会保障发展的规律,同时用中国案例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践基础。
在主旨报告会之后,大会平行举行五个分论坛,每个分论坛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分论坛一第一阶段主题为“综合议题(一)”,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继元主持,中山大学副教授张潮点评。南开大学教授朱荟作了题为“欧洲国家养老保障的社会情绪效应——兼论中国养老保障的改革方向”的报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余澍作了题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政策范式与中国选择”的报告,西安石油大学讲师祝毅作了题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障的共同富裕效应研究”的报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毛艾琳作了题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政策的演进历程、工具类型及作用机制——基于125份政策文本的扎根分析”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周文静作了题为“多层信任的重构:养老保险降费的机制与效应”的报告。分论坛一第二阶段主题为“养老保险”,由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陈诚诚主持,西北大学教授翟绍果点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瑜作了题为“从保障到信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乡村善治新路径”的报告,辽宁大学副教授黎蔺娴作了题为“中国公共养老金制度均衡的财政责任研究”的报告,北京天霜(沈阳)律师事务所律师侯鉴航作了题为“延迟退休视角下增进职工保险参保群体的认同举措”的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田柳作了题为“企业工资、就业和社保逃缴——缴费基数下的视角”的报告,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郭雨晨作了题为“‘结构导向’与‘认知驱动’——社会资本对居民参加个人养老金行为的影响机制”的报告,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李军鹏作了题为“养老金全国统筹的财政可持续性研究:基于精算模型的实证分析”的报告,长安大学杨斌教授作了题为“路径依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路径研究”的报告。分论坛一第三阶段主题为“国际经验与地方实践”,由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陈诚诚主持,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胡浩钰点评。广西医科大学教授朱平华作了题为“共生视域下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的报告,中国社科院副编审齐天骄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冲击与福利国家的政策选择”的报告,四川大学副教授田益豪作了题为“政策干预、健康素养与老年人健康:来自健康促进试点县(区)的证据”的报告,西北大学副教授郝玉玲作了题为“构建全球南方残疾人政策话语体系的理论路径与中国的实践经验”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蔡天欣作了题为“Spousal Concordance in Physical Activity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cross Six Cross-National Aging Cohorts”的报告,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想作了题为“老年友好社区评价体系:方法溯源、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建构路径——文献综述视角的探索”的报告。与会者认为,对于社会保障发展与改革的研究,应当在问题、理论、方法上紧跟时代最前沿,优化研究的严谨性,突出研究的创新性。对于养老保险的研究,必须紧紧联系养老保险运行实际,在充分理解中国养老保险体系运作的逻辑和特点的基础上,探索优化养老保险体系的新路径,青年学者应立足中国现实问题,以国际比较拓宽视野、历史纵深夯实根基,深挖社会保障学科多维度特质,用中国经验重构社会保障理论内核,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创新。

分论坛一
分论坛二主题为“养老服务与护理保险”,第一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华颖主持,山东大学教授张乐点评。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龙玉其作了题为“需求导向的养老服务发展:困境与出路”的报告,云南大学教授李静作了题为“资源吸纳与功能嵌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区嵌入式养老”的报告,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副教授朱松梅作了题为“健康老龄化中国政策与实践进展”的报告,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一伟作了题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性别偏好”的报告,湘潭大学讲师范世明作了题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超常规性及其应对”的报告。第二阶由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万琳静主持,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刘宁宁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白晨作了题为“服务给付型保障与养老模式现代转型——来自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证据”的报告,中共吉林省委党校讲师陈文斯作了题为“城市社区嵌入式‘老幼共养’:实践特征、路径偏差与模式优化”的报告,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一宏作了题为“老年人国家监护的理论基础与制度完善路径”的报告,辽宁大学讲师刘译阳作了题为“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优化路径研究”的报告,云南大学讲师李磊作了题为“从碎片到整合:养联体赋能县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的报告,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讲师刘丹作了题为“‘家庭养老’文化合理性的双重维度”的报告,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温少政作了题为“社区养老服务何以提振银发消费——基于家庭收入和精准供给的视角”的报告。第三阶段由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万琳静主持,嘉兴大学副教授蔡鑫宇点评。暨南大学副教授朱火云作了题为“老年人参与农村互助养老何以可为且何以可能?——基于新余市‘党建+颐养之家’的个案研究”的报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李卓作了题为“家国一体:农村养老变迁中家庭与国家责任的再思考”的报告,浙江农林大学讲师金菁作了题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悬浮’的生成机制与治理策略”的报告,南京师范大学讲师赵晶晶作了题为“农村困难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孰先孰后?”的报告,华中科技大学讲师朱震宇作了题为“基本公共服务的福利瞄准偏差及其解释——基于基本养老服务的案例分析”的报告,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王雯作了题为“多重逻辑视角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扩散研究”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马琦峰作了题为“社区养老服务、社会网络与老年人抑郁水平——基于CLASS 2014-2023调查的实证分析”的报告。与会者讨论指出,养老服务与护理保险研究选题体现代际关怀与社会温度,未来要进一步融合多学科方法,尤其在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模拟、政策文本大数据挖掘等领域形成方法突破,同时注重理论构建的本土化创新。在应对中国特色的老龄化挑战时,应当在制度层面完善长护险等政策工具设计,在实践层面推动社区服务精准化与县域资源整合,在文化层面促进传统养老观念的现代转型,要激活“家国同构”的传统治理智慧,创新党建引领的新思路,瞄准农村养老的重难点,发挥社区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力量。

分论坛二
分论坛三主题为“医疗保障与生育保障”,第一阶段由贵州大学教授高圆圆主持,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张熠点评。四川大学副教授黄国武作了题为“基本医疗保险底层逻辑与制度优化”的报告,三峡大学教授张园作了题为“医养结合服务改善老年人多维健康绩效吗?”的报告,西北大学讲师厉旦作了题为“健康保障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价值意蕴、效应分析与路径选择”的报告,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周德水作了题为“基层医疗服务对城乡居民健康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的报告,内蒙古大学本科生许欣麒作了题为“‘三位一体’医养结合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的报告。第二阶段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蔡泽昊主持,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张泽滈点评。郑州大学副教授谢明明作了题为“从‘定额’到‘定比’:居民医保筹资机制优化研究——基于筹资可负担性与公平性的验证”的报告,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徐佳作了题为“照护的‘无力感’?女性家庭照护者的心理授权”的报告,东北财经大学副教授赵宁作了题为“破局医保基金分配矛盾:基于序贯博弈的定向比例抉择”,湖南大学副教授何文作了题为“职工医保门诊共济改革能否提高退休人员获得感?来自CHARLS的经验证据”,西北大学讲师王昭茜作了题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动员的基层治理梗阻与优化路径”的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毅作了题为“Pharmaceutical Reform and Provider Supply Evidence from Retail Pharmacies in China”的报告,内蒙古大学本科生李宁作了题为“DRG方式下公立医院临床医生规范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的报告。第三阶段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讲师蔡泽昊主持,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张泽滈点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袁涛作了题为“构建中国特色生育保障体系”的报告,河海大学副教授于萌作了题为“休假背后的博弈: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生育休假制度的政策认识与分歧”的报告,江西财经大学讲师刘辉作了题为“托育服务对妇女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南昌市的问卷调查”的报告,山东师范大学讲师尹吉东作了题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七点认识”的报告,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姚明霄作了题为“家庭生育何以保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梯度构建”的报告,浙江工商大学副研究员陶旭辉作了题为“道德风险VS流动性约束:大病医疗保险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的报告,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孙科迪作题为“DIP支付改革中的医生行为响应机制--基于TAM模型的多维度实证”的报告。与会者认为,医疗保障和生育保障事关健康持续发展和人口均衡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研究主题从生育保障体系构建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聚焦居民医保筹资机制改革、医保基金分配博弈、参保动员基层治理难题、药品供应改革、宏微观视角下中国生育保障问题,兼顾政策工具微观机制与宏观制度适配,为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和生育保障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未来应该进一步提高站位,努力突破制度设计路径依赖,积极探索健康保障和生育保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分论坛三
分论坛四第一阶段主题为“数字化时代的社会保障改革(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关博主持,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袁涛点评。西北大学聂建亮教授作了题为“数字赋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的报告,四川大学副教授曹杨作了题为“老年人数字社会支持网络结构研究”的报告,中山大学副教授申梦晗作了题为“Generative AI, Perceived Job Displacement, and Policy Preferences: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China”,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的副研究员付舒作了题为“智慧养老战略的影响因素识别及其政策优化的启示”的报告,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涵作了题为“邻友效应:中国文化场域中的数字公益生产”的报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研究生佟悦珊作了题为“新质生产力对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影响”的报告。分论坛四第二阶段主题为“数字化时代的社会保障改革(二)”,由兰州大学讲师张驰主持,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高静华点评。广东金融学院副教授陈亮作了题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水平的影响研究”的报告,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胡浩钰作了题为“Robots and the fertility inten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he migrant workers”的报告,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冉晓醒作了题为“Narrowing the Gap? Urban-Rural Disparities in Digital Divide Among China's Seniors and Age-Friendly Policy Insights”的报告,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杨柳青作了题为“加盟网点快递员参加工伤保险影响因素研究”的报告,西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李怡雯作了题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伤害保险政策评估——基于PMC指数模型”的报告,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汤璇作了题为“资源编排理论视角下老年群体数字鸿沟的生成机理与综合路径”的报告。分论坛四第三阶段主题为“社会救助”,由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刘德海主持,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高静华点评。暨南大学副教授李琴作了题为“户籍整合下的社会安全网重构:非本地户籍人口临时救助的制度张力与治理创新”的报告,江西财经大学副教授夏珺作了题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水平均等化:历史考察、现状与政策建议”的报告,云南财经大学副教授木薇作了题为“新时代农村服务类社会救助的党建赋能机制与治理效能提升路径”的报告,辽宁大学讲师张铭志作了题为“从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土地流转的共富效应研究”的报告,山西医科大学讲师王海漪作了题为“大病救助如何实现政社联合供给:基于多案例的扎根研究”的报告,浙江财经大学讲师惠文作了题为“中国医疗救助筹资水平的横向公平研究”的报告,南京大学助理教授霍萱作了题为“代际累积视角下城市低收入家庭子代人力资本的动态形成研究”的报告,湖南师范大学讲师程中培作了题为“社会救助减贫的政策评估研究进展与启示”的报告。与会者认为,社会保障研究需紧扣数字时代脉搏,融合技术赋能与社会风险双重叙事,在理论建构中强化本土化创新,在方法论上突破学科边界,更加关注数字普惠金融对医保参保的促进机制、人工智能对生育意愿及青年意识形态的复杂影响机制,聚焦快递员工伤保险参与度、机器人技术冲击下的农民工行为响应等微观机制,以严谨的理论和量化研究助力社会保障制度在技术革命中的韧性重构。此外,与会者的研究涵盖非本地户籍人口临时救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服务类社会救助制度、大病救助制度、医疗救助筹资制度、代际贫困与减贫政策评估等议题,是对社会救助制度的综合评价和系统研究,充分肯定了社会救助体系在兜底保障、公平性与长效治理中的作用。

分论坛四
分论坛五第一阶段主题为“综合议题(二)”,由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郭林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曾益点评。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唐珏作了题为“完善再分配功能视角下社保筹资机制改革的收入与扩面效应研究”的报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刘二鹏作了题为“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与企业劳动雇佣”的报告,西北政法大学副教授文姚丽作了题为“延安时期灾害治理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报告,燕山大学讲师胡国恒作了题为“时空视域下退役军人社会服务保障的研究范式”的报告,湖南女子学院讲师卢婷作了题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家庭福利功能的重塑:价值、困境与路径”的报告。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沈苏燕作了题为“城市人才政策对流动人口居留质量的影响”的报告。分论坛五第二阶段主题为“综合议题(三)”,由日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济师、公职律师王兴强主持,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王国洪点评。广东工业大学讲师陈泳欣作了题为“失业保险能促进就业吗?基于积极社会政策的视角”的报告,辽宁大学副教授陈曦作了题为“企业ESG表现对社会保险缴费的影响研究”的报告,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赵竟竹做了题为“政通人和:政府治理效能、社会质量感知与主观民生福祉提升”的报告,昆明医科大学讲师李雅琳作了题为“社会支持、虚弱指数与失能老人死亡风险——基于CLHLS数据的实证分析”的报告,山东师范大学讲师王建云作了题为“老年人就业中社会排斥及干预机制研究”的报告,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方非凡作了题为“宗族文化与农村老年家庭发展韧性——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的报告,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邓晓雅作了题为“何以‘隐身’?地方治理现代化中的社会权利边缘化研究——以X市城中村改造中的租户群体为例”的报告,山西财经大学讲师任星宇作了题为“税费替代:环境保护费改税与企业社保遵从”的报告。分论坛五第三阶段主题为“综合议题(三)”,由日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经济师、公职律师王兴强主持,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章芬点评。西安交通大学助理教授王中汉作了题为“我国儿童福利保障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的报告,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郝李静作了题为“如何打破应急慈善治理低效的‘怪圈’?——基于归纳性案例分析与fsQCA方法”的报告,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陈长会作了题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政策执行问题分析”的报告,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余国瑗作了题为“中国公共交通服务适老化面临的挑战”的报告,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王恺作了题为“‘有爱无碍’:基于IAD-SFIC修正模型的西安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协同模式分析”的报告。与会者认为,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改革的现实背景下,应着眼于完善社会保险筹资与缴费机制,持续推进税费体制改革,探索从法律文献梳理及新研究范式的视角厘清特定时期与特定人群的社会服务保障,主张建立以家庭为锚定对象的福利制度、完善老年人社会支持、增强老年家庭发展韧性、推动儿童福利保障立法、推进适老化与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残疾人就业支持等,强调提升政府治理与应急慈善治理效能,关注城中村边缘群体社会权利,以打造兼具前瞻性与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推动实现社会公平与提升民生福祉。

分论坛五

陈斌主持

张继元发言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陈斌主持。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立剑进行总结。他指出,本届论坛突出青年主体性、强化实践导向、创新交流形式,在分享交流中,大家激荡思想火花、凝聚行动共识、收获真知灼见,是一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继元作为下一届青年学者论坛的承办方代表发言,他向学会同意将第十二届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承办表示感谢,并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承办论坛活动高度重视,诚挚地邀请各位青年学者和青年委员明年赴上海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

与会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