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届“资源环境治理与政策创新丝路论坛”暨“西安交通大学资源环境治理与政策创新中心”成立仪式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西安交通大学主办,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社科处共同承办,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西安交通大学席光副校长,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王雁林副厅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联合召集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薛澜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冯淑怡教授先后致辞,论坛开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学社科处贾毅华处长主持。
西安交大副校长 席光致辞 中心主任 李树茁与线上嘉宾合影
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 王雁林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丰昌致辞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薛澜致辞 南京农大公管学院院长 冯淑怡致辞
嘉宾致辞后,在线下会场举行了“西安交通大学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西安交通大学席光副校长、社科处贾毅华处长、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周忠良院长、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李树茁主任等领导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随后,西安交通大学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哲教授对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发展定位、发展目标等做了简要介绍。
西安交通大学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于2022年7月成立。中心立足学术研究,秉持“立足西部、中国问题、国际视野、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坚持开放性、多学科融合性、高层次性与国际性,开展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交叉研究,承担学科发展、人才集聚、建言献策等重要职能。力争成为推动陕西省及我国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社会政策创新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智库。中心依托教育部国家级人才创新团队和陕西三秦学者创新团队,现已汇聚一批资源与环境治理方向的国家级、省级人才,且绝大部分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以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香港大学为代表,中心已构建了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网络,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充分开展学术创新、交流与合作。中心的建立,将为该领域国内外人才的引进提供高层次、跨学科、立体化的平台;并通过聚焦学术前沿领域的研究问题和促进高水平的合作,进一步集聚和推动该领域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哲教授做中心简介
本次论坛设有七组主旨报告,涵盖绿色转型、双碳目标下的战略规划、资源管理与区域发展、绿色治理与绿色金融、生态产品与土地发展等多个重要、热点议题。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资深专家学者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学术报告和研讨。
第一组主旨报告由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周忠良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教授在题为《中国绿色债券的兴起与地方政府的政策举措》的报告,基于政策组合视角、采用政策文献定量研究工具探究了绿色金融政策的源流与推进、绿色债券在绿色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发展以及推广绿色债券采用的政策措施。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减污降碳协同中心主任王灿教授在题为《碳中和目标下气候政策研究的前沿问题》的报告中探究了碳中和目标下三个前沿问题,包括权衡多维风险的碳中和转型路径优化、深度及安排需求下多主体行为响应机制以及新一代综合评估模型开发。西北大学环境资源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社坤教授在题为《第三方环境服务的法律规制路径》的报告中探究了第三方环境服务的法律规制路径。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杜鸣溪在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减排》的报告中从全球化背景下、根据不同国家的经济贸易与环境污染控制进行了相关分析,对全球化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提出了政策建议。
第二组主旨报告由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立剑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耿涌教授在题为《应对双碳目标的资源管理》的报告中探讨了中国碳中和目标下气候变化以及资源消耗的态势,提出了资源管理的建议和对策,为理解双碳目标下的资源管理提供了启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寒教授在题为《造林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吗?以西北地区为例》的报告中从地理学、经济学、以及生态学的交叉视角出发,建立了生态、经济、碳汇的分析框架,采用实证分析讨论了西北地区森林固碳的的潜力,对科学认识造林增汇、制定造林增汇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建议。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霄在题为《系统化工业废弃物管理,助力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报告中,阐释了系统化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对国家和陕西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性与相关研究议题,并介绍了疫情对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估及对策建议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阎波在题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环境治理何以奏效?基于中国环保问责制度的实证研究》中从快速城镇化对环境治理的诉求、土地财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环保问责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开展了实证研究,对深入理解土地财政和环境污染关系具有启发意义。
第三组主旨报告由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房地产研究所所长杨东朗主持。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冯淑怡教授在题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治理探索》的报告中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治理的问题,利用案例研究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治理及其土地增值收益问题的思路。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研究员在题为《生态产品核算与生态系统管理政策创新》的报告中围绕生态产品核算与生态系统管理政策创新展开研究,研究结论以科学核算、政策创新、实践示范提升可推广性,对于我国生态产品核算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生态研究所所长、国际能值协会中国分会秘书长刘耕源教授在题为《生态产品价值理论与生态银行构建》的报告中基于生态产品价值理论探讨了湿地生态银行、多样性银行以及流域生态银行的构建,并在方法创新、案例研究与国际经验方面做了系统分析,针对中国生态系统服务及未来生态系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石琛在题为《交易费用视角下城乡土地发展权交易的治理结构的比较分析:基于成都的证据》从交易费用视角出发采用成都的数据针对城乡土地发展权交易的三种治理结构,包括政府主导型结构、市场投资性结构和村民集体自组织型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四组主旨报告由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郭雪松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建南教授在题为《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引领“无废城市”建设升级》的报告中从公共管理视角,引入了人民城市建设的理念,探讨了以上海为代表的超大城市的环境治理问题,相关研究结论对于中国的治理经验以及解决现实的公共管理问题有重要借鉴意义。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邵帅教授在题为《资源供给侧的绿色低碳发展问题》的报告中从资源环境视角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并分析了僵尸企业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关系,为相关公共政策制定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小军在题为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for a Brilliant Future: Prospect of Upward Mo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Willingness to Pay in China的报告中从跨期预算约束的视角,利用CGSS数据实证检验了社会阶层流动预期与环境保护支付意愿之间的关系,并重点从收入效应和分配偏好两个路径探讨了研究问题背后的内在机制。西北工业大学王浥尘老师在题为《我国空气污染变化特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及其政策启示》的报告中从“气十条”政策出发,探讨了PM2.5的成分和来源,分析了PM2.5成分变化特征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我国的空气污染的变化和治理提出了政策启示。
第五组主旨报告由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黎洁主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气溶胶学会副主席曹军骥研究员在题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与工作进展》的报告中分析解读了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和实施方案,深入探讨了双碳进程中的挑战和难点,并对碳源汇卫星监测的关键技术、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进行了介绍,围绕未来气候展望进行了阐述。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晋涛教授在题为《中国碳中和:森林碳汇潜力与政策、制度需求》的报告中探讨了碳中和背景下的森林碳汇市场发育的原则以及森林碳汇与二氧化碳排放权定价原则,并针对森林碳汇潜力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面向我国碳中和目标的森林碳汇政策与制度建议。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贾明教授在题为《中国企业的碳中和战略》的报告中从工商管理的视角,针对企业碳中和发展的五个难点,借鉴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体系,结合绿色金融、公共政策、绿色供应链、宏观政策与能源经济等研究领域,围绕企业碳中和的全过程,将其分解为确碳、减碳、低碳和激碳五个阶段,最后建立企业碳中和的管理和机理模型。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特聘研究员、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Khalid Ahmed研究员在题为Innovation-energy-emissions nexus in China: A new evidence的报告中围绕中国新能源与排放的的问题进行了实证与案例分析,针对我国新能源、排放及绿色创新培育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第六组主旨报告由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树茁主持。四川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姜晓萍教授在题为《绿色治理的典型样本: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价值维度与行动逻辑》的报告中以成都为例,围绕以生态文明引领、绿色治理以及人民至上为理念的价值观的公园城市指导思想和理论源流,探讨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议程、概念认知,并从五个维度剖析了公园城市的价值维度,提出了公园城市建设的行动逻辑和总体思路。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炳教授在题为The Efficiency Loss If Reducing Collusion i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by Random Inspections的报告中基于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探究了环境监管随机抽查的效率损失问题,对促进我国环保执法的科学化具有启发意义。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洋在题为《数据科学视角下的环境治理与科技创新》的报告中介绍了在数据科学视角下如何利用复杂系统网络科学预测极端天气、科研人员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律以及交叉学科的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毕静煜在题为《空气污染与中国高技术企业创新型人才流动研究》的报告中基于环境管理、人口流动以及工商管理的交叉学科视角,利用中国高技术行业企业专利发明人的大数据展开空气污染下创新型人才流动以及边界机制的探讨,最后为我国政策制定者与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政策建议。
第七组主旨报告由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董新宇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智库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苏竣教授在题为《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报告中从数字化和绿色化协同发展的视角揭示了数字要素如何赋能绿色低碳转型,从而带动产业发展以及数字化、绿色化双转型的问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刘宇研究员在题为《2060年我国碳中和经济与排放影响-基于动态CGE模型》的报告中从成本收益视角分析了我国碳中和政策的特征、轨迹路径以及政策组合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且分析了各种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成本,为如何实现碳中和提出了重要的研究观点。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华教授在题为《气候经济复杂系统建模中的气候损失与适应评估》的报告中从气候经济复杂系统的角度研究了气候损失和气候适应的关系与挑战,研究了极端天气对健康和人口死亡的影响及预测,相关的研究结论对未来相关政策制定具有理论意义。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哲在题为《废物循环资源化协同效益系统核算的方法构建与挑战》的报告中从废物循环资源化的全球背景出发,结合了发展中国家的废物管理难题及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双重挑战,探究了废物循环资源化协同效益系统核算方法的构建与挑战,相关的研究结论为废物循环资源化系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在论坛报告结束后,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董新宇教授做了总结发言。董书记指出,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尤其在当前不稳定的全球背景下,资源安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制约因素。过去十年我国在资源环境治理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我国人均资源较少,未来仍将面临经济发展、资源安全、环境改善的多重挑战。在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在此背景下,积极开展资源环境治理研究尤为重要,资源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时。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第一届“资源环境治理与政策创新”丝路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为国家及区域的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