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Version
首页>>新闻信息>>学院新闻>>正文
学院新闻
【庆七一话西迁】追光——长歌向西,爱国无疆
来源: 时间:2020-07-03 点击:[]

追光

——长歌向西,爱国无疆

硕2018级党支部  李姝

我最喜欢交大的梧桐道。

郁郁森森的林木中漏下零星的光斑。

我时常仰着头看,枝叶间落下的缕缕微光。

秋天走在厚厚的黄叶上,听吱呀吱呀的叶子碎裂的声音,总是让人忍不住去想,这么茂盛的树生长了多少年。多少年的时光辗转才把幼小的树苗养育成参天大树,多少年的时光把这样静谧祥和的校园送到我们身边……

我始终对一群白发老人走在秋日的梧桐道上谈笑的场景,无法忘怀。或许经年后,说起交大,最先想起的便是那样的一番场景。

他们,现在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几十年前,他们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1956年,一群人离开繁华都市,怀揣报国之志从东部沿海来到大西北。一句“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口号,引领了上万人的迁徙。这群满怀理想和抱负的人在草棚礼堂里举行开学典礼,他们自己动手搭造房子、挖水井,他们挑灯夜读的时候甚至伴随着野兽嚎叫的声音。他们把家安在了这片土地,根便扎在这里,无怨无悔,是他们每个人的选择。

曾经观看过一场西迁话剧。那场戏中,雨灾压垮了棚房,一批珍贵设备没有被抢救出来。年轻的老师哭喊着人生能有几个十年,科研能有几个十年……我难以想象一个科研工作者看着最珍视的仪器损毁而失声痛哭,却终究还是坚持留在了让他倍受打击的大西北,成为了这里的拓荒者。当时观影堂里大家看得已然是泪眼朦胧,不胜感动。而这样的故事并不只是艺术,它是西迁洪流里信手一拈的一个缩影,这群人并不只是艺术里塑造的角色,他们是1956年向科学进军的那群交大人。

听闻“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花甲之年毅然西迁,把卧病在床的夫人安顿在上海、交给女儿侍奉,自己孤身一人第一批到了西安。直到80岁高龄,他还不辞辛苦前往新疆和甘肃等地考察,还想为新疆人民服务。他说:“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

听闻交大校医院医生沈云扉先生当年66岁,不顾年老体衰,随校西迁,把上海房产贡献给学校做联络站,舍小家,为大家,一曲《忆江南》唱尽交大人的豪迈意气: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

听闻交大当时最年轻的教授陈学俊曾有言:“钱是身外之物,不值得去计较了。”临行前,他注销上海户口,将房产无偿上交给上海市房管部门,带着一家六口义无反顾来到西安。

听闻“西迁伉俪”汪应洛、张娴如教授在1958年抱着2岁大的儿子,带着机械系实验室所有设备,踏上前往西安的列车。现今,九十高龄的汪应洛教授仍然扑在科学一线,疾病交织,顽强在病床工作而不知疲倦,他的口头禅就是“站在国家角度思考问题”。

年近花甲的,青春意气的,都踏上了西迁征程。从繁华的上海来到贫瘠的黄土地,交大人潜心科研,不敢懈怠,立志报国。在当时的交大,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家。”以大爱为引,以事业为信念,他们让交大在西北牢牢扎根。

而今,更是有一批批优秀的西迁精神新传人。徐峰老师归国从事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萌芽阶段,可他说要探索前所未有的领域,克服前所未有的难度,“西迁老前辈当年能够成为拓荒者、成为奠基人,我们有何不可?”也有深入基层扶贫的交大博士生,建立扶贫产品联盟,资助贫困山区教育和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并要将扶贫作为此生事业……

西迁是一种炙热的情怀。它让每个人沾染着温暖的光,这些光交织汇成支援大西北的蓝图。虽时过境迁,沧海桑田,然初心不移,一代代人的传承,让情怀不灭,薪火相传。

有什么力量能促使一群人做出同样赶赴艰辛旅途的抉择呢?我想是信仰。对科学的信仰,对党的信仰,是抉择背后坚实的力量。

4月22日,总书记莅临我校发表讲话,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回首以望,我感慨于那个时代西迁人的奉献精神,感慨于为祖国建设发光发热的勇气。西迁的黄土,年轻人的热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能失信于西北人民”,“我随学校,学校到哪里,我就到哪里”,“让卓越业绩署名中国”,“党和国家的嘱托我牢记在心里”……这些朴实无华的言语,不就是跟党走,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吗?西迁精神,是激励为国为民奉献的精神财富,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需要的初心。倘若吾辈将西迁精神的核心和精髓谨记于心,到哪里都能为祖国发光发热,精神教育的代代传承,让一颗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

长歌向西,爱国无疆。西迁人赤忱的爱国热情让西安交大深深扎根在西北这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愈发繁茂。每一个交大人,饮水思源。每一个交大人,牢记为世界之光的憧憬。

《庄子·知北游》有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白驹过隙间,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是一首篇幅有限的记叙文,如何书写最有意义的段落,如何为自己的文章画上最圆满的句号,是该时刻萦绕心头的问题。我们当中大多数人接受教育之后,就将进入社会成为这座摩天大厦的一片砖瓦。我希望我们懂得自己所在的位置的意义,我们的心里始终有一片热土,时刻有为祖国发光发热的勇气。有时候,生活中的琐碎或许掩盖了心里的热土。但希望我们记得那片热土,有时能记起我们有过怎样的志气,也会在任何可能的机会里,重新让那里的种子萌芽生花。

愿交大青年都迎着这份赤忱与热爱,信步而行。去拓荒,去建设。情系国家人民,有几分力量就做几分事,如同暗夜路灯,星辰闪亮,不求如月华耀眼,只竭尽力量献出微光。哪怕千年百年,源源不断,生生不息。这就是西迁精神留在我们身上的光。用《后浪》里的话来说,心里有火,眼里有光。我们追随着西迁精神的光,也终将让自己成为那束光。

梧桐叶旋落而下,但沐浴着光的梧桐,即使季节更替,有黄叶凋零,也会新生出枝桠和嫩芽,迎风挺立。我抬头望,那些闪耀着的光,仿佛穿越了几十年的时间,落在每一个人的肩上,落在年轻的脸庞上。

 

 

 

 

 



上一条: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举办2020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下一条:社保师生联合党支部召开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专题组织生活会

关闭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