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Version
首页>>新闻信息>>学院新闻>>正文
学院新闻
【庆七一话西迁】传承“西迁精神”,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来源: 时间:2020-07-09 点击:[]

传承“西迁精神”,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硕2019党支部 朱思雨 刘丽红 牛 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觉能使青年大学生以更加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文化自信能使青年大学生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责任。青年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文化自觉”一词最早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提出的。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国家发展道路与模式选择的背后,是一种文化的选择。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自身文明体系先是被外来文化强力否定,接着在与外来文明的比较中又进行自我否定。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精英加深了这种文化的自我否定。之后,中华文化几遭破坏,国人普遍丧失了“文化自我”,一种殖民地的“文化心理”逐步变成了一种“国民性”。中华文化等同于落后文化,西方文化就是先进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定势。对此,中国人必须挺直自己的文化脊梁,中华民族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青年大学生文化自觉,就是指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在各种文化交互织错甚至撞击的环境中,要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同感,同时对比异域文化,主动进行自我觉悟、觉醒和反思,在对异域文化批判与借鉴过程中实现整个社会文化的传承、创新与现代化。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自身文化价值充分的肯定,对于当前的文化有清晰的认知,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对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充满坚定的信心。习近平指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作为一种凝聚中国力量的“向心力”,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增强文化自信,显得尤为迫切。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坚定这样的文化自信,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今天,当我们在考虑中国的文化如何能够走向世界时,必须加强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自信了,才能够理性、稳步、踏实地走向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意味固步自封,而是要革故鼎新与兼容并蓄结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开放包容的姿态,创新发展文化。要在做精做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择善而从,既自觉抵制“西化”、不盲从,又充分汲取各国各民族文明有益成分。要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如果没有对自己文化的充分了解,没有自知之明,也不可能实现自信。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自觉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信,因此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是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有了文化自觉,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深刻的认知和觉悟,才可能树立真正的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可能更加自觉的、更加警醒的在文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对一个民族来说,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民族的自觉,首先是文化自觉;一个民族的自信,最终体现为文化自信。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青年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还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践行“西迁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从“胸怀大局”看文化自信。习近平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当时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局面,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央决定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当时身处西部的西安,经济发展水平根本无法与繁华的上海相比。学校建在田野之中,晴天路扬灰,雨天水和泥,夏无大树遮阳,冬无暖气御寒。面对困难,交大的前辈们没有退缩,他们收拾行囊整装出发,面向“向科学进军”的旗帜,高歌着《歌唱祖国》,一路西进。钱学森的老师、被誉为我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听闻西迁号令,安顿好病弱的妻子毫不犹豫地踏上了西行之路。在这里,他亲手建起了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电机实验室。最终,他也选择埋骨于他深爱的这片黄土地。一句西迁,背后是无数交大前辈倾尽所有的付出,他们有的人不仅自己报名西迁,甚至动员家人举家参与到西部的建设当中。当时,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西安,西迁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等占教工总数70%以上。他们放弃优渥的环境,从国家大局出发,想国家所想,忧国家所忧,到祖国事业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天的交通大学诞生于饱含着爱国主义的“西迁精神”这片沃土,老一辈的故事时刻激励着我们,靠勤奋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到祖国最需要的岗位上去作出自己的贡献。

从“无私奉献”看文化自信。无私奉献就是舍小家为大家,尽自己所能,为祖国贡献力量,为人民分忧解难。前辈初心不可忘,艰难岁月值得被永久铭记,正是这群老一辈的西迁英雄披着星月,带着晨光,汗泪交织挥洒在西北贫瘠土地之上。他们秉持着散播真理,弘扬文化的初心,踏上这片完全未知的土地;他们坚定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信念,义无反顾满怀热血投身西部发展建设,扎根生芽;他们怀抱着热情奔放,青春洋溢的感动,用无限的可能创造出一个个的奇迹。因此,交大传统值得被牢记,且应该被牢记。疫情期间便有一群可爱的西交人,他们勇抗国家使命,背负民族大义,秉持交大传统,奔赴抗疫前线,时刻与民众站在一起。每一位交大人应流动着“西迁精神”的血,这是新鲜血液不断涌动的活力,这是艰苦奋斗中一脉相承的人间友爱。我们应该“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听党指挥跟党走,发挥“螺丝钉”精神,哪里需要往哪去,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青春。

从“弘扬传统”看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交大西迁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西迁以来,交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和“985”工程建设学校,于2017年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A类建设高校。此次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交大人传承西迁精神,弘扬文化自信的有力见证。从除夕夜到元宵节,西安交大302名医护人员分批驰援武汉,奋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在后方,交大附属医院的医生们全力保障着西安人民的健康;学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让同学们在家中也能有成长、有进步;各学院的老师各抒所长为抗击疫情建言献策。“我的心里一直有个声音在告诉我,哪里需要我,我就要冲锋在前,到国家和人民需要我的地方去。”西安交大一附院肝胆外科ICU护士薛玉龙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新一代的交大人重复着老一辈的故事,在各个岗位上坚守阵地,成为时代“最美逆行者”。

从“艰苦创业”看文化自信。 艰苦创业就是艰苦奋斗、勇于拼搏、排除万难、为祖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和国之重器的研发建功立业。“晴天扬灰路,雨天水和泥,夏无大树遮阳,冬无暖气御寒。”这可谓说是当时西交环境最真实的写照,如此,谁能不忆江南?可是“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在最难的岁月里他们选择了艰苦奋斗,在最苦的日子中他们选择了坚定信念,这是源于对党和国家的信任,这是源于自己对科研学术的一份纯真的热爱。心中有火,便抵得了万千繁华。正式因为一代代西交人传承下来的热爱,这一片“马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的“蛮荒之地”成为如今的“科学之奥府,艺术之林园”。“忆往昔峥嵘岁月”,西安交通大学在2019年迎来了其第二次西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成又将是一项见证历史的工程,我们又将完成“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如今这一片沃土之中,我们仍应“艰苦奋斗”,这份“苦”来源于对自己内心的坚定,来源于对过去苦难的满怀敬意。因此,我们仍应勇于拼搏、排除万难,不断创新与突破,将我们自己的“中国故事”讲述给全世界听众,使我们由内而外对身为一名中华子孙而感到自豪与感动。

三、多措并举,积极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对青年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全面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有利于他们养成文化自觉、造就文化自信,自觉自信地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责任。

一是要践行“胸怀大局”的西迁精神,培养心怀祖国、志存高远的社会主义好青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一句国家需要建设西部,交大先贤们就背起行囊、一路高歌,开始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从零开始的艰苦奋斗之旅。是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才成就了今日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爱国,就是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去哪里。这不仅是西迁老教授们的共识,也是西安交大人一直在践行的宗旨。近年来,交大立足西部,贡献西部,在扶贫工作,尤其是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中贡献显著。“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志。”学校先后承担教育部定点联系滇西边境山区施甸县、陕西省定点帮扶安康市平利县以及陕西省“双百工程”结对帮扶榆林市横山区扶贫任务。西安交大一附院首创医联体+分级诊疗新模式,做到精准扶贫与分级诊疗机制的协同融合,高效发挥政策协同的制度优势与潜力。高校应利用好自己的思想宣传阵地,通过微信公众号、各类志愿服务社团宣讲等活动形式,宣传扎根基层、心怀祖国、志存高远等新时代优秀青年事例;积极组织各类党团见习、学习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青年人才发挥所长、服务基层的文化自信。

二是要践行“无私奉献”西迁精神,发扬新时代“螺丝钉”精神。高校思想文化是一所高校办学历史的积淀与凝练,它展示为一所高校的校园风气、教学风气、学习氛围、科研氛围等等一切外在的表象。重视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凝练和塑造的作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按高校自身实际和区域特色量体裁衣。西安交通大学在弘扬“西迁精神”时应注重打造西迁符号,在宣传西迁精神的同时不断给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学校应结合当前社会现状,开展诸如“社会志愿活动”、“基层工作体验”“西迁新说”等专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能够真正做到与人民心连心,情共情,使更多学生能够做到老一辈交大人的所坚持的信念:“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愿意,所以奉献。”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是时代交给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必须发扬老一辈无私奉献精神,自觉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解决人民所需为根本遵循,做新时代“螺丝钉”,脚踏实地、勇于担当、奋力开拓。与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大学生应坚持的正确方向。

三是要践行“弘扬传统”的西迁精神,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强化青年大学生的主流文化意识,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大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中心、传播中心和建设中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青年大学生心中,并开花结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高校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共由四门课程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些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和文化强国的要求具有统一性,教育者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纸上得来终觉浅”将“西迁精神”的思想内涵、感人故事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用前辈的真实经历教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精神目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四是要践行“艰苦奋斗”西迁精神 ,绽放青春之花,实现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奋斗的青春最幸福,因为这一段奋斗的青春,才使得各位西迁教授的人生足以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新中国从建国之初发展至现在,并非一帆风顺,如今强大的祖国是在一次次灾难的磨洗中成长起来的。“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每历艰辛,总会有英雄挺身而出,勇挑民族大梁,背负前行重担,义无反顾。这些英雄并不是少数,他们就存在于我们周边,隐秘而伟大。如今,我们国家正面临着内外双重威胁与挑战。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世界格局将会发生进一步的调整。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民族主义、保护主义的再次抬头等等都推进了世界形势的云谲波诡,变幻莫测,加之中国内部经济结构、系列社会民生问题并未彻底解决,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时代已到来,新一代大学生要有充分的信心面对逆境,要有扎实的理论智慧引领未来,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用我们专业知识书写时代新篇章。

“西迁精神”是全体交大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蕴含着老一辈交大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艰苦奋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中绽放光彩。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指出:“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不论是50年前支持国家西部建设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老一代西迁者,还是今天在抗疫大考中尽职尽责坚守岗位的西迁传承人,都在用自己的青春印证着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上一条:跑5在行动:社保师生联合党支部与西安市人社局第二党支部联合召开促进社会保障工作专题组织生活会

下一条:【庆七一话西迁】交大西迁的前浪与后浪

关闭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